1)第78章 第78章【有点重量】_戏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亲爹和亲哥不是上衙就是上去,哥儿只能自己呼朋唤友在家里野。

  许是他的章写得太好了,李东阳都没给他布置的命题作,于是他开开心心玩儿到傍晚,一点作业都没写。

  直至王华傍晚下衙归来,给他带回他以后可以去翰林院读书的消息,哥儿惊了一下。

  翰林院是什地方,皇帝的私顾问团。

  别看翰林院的官员个个官阶和俸禄都不高,事实上如今朝野流传着“非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这意味着近几十年来内阁逐步士出身的翰林们垄断了,出身低了或者没有在翰林院和前辈们眉来眼去过,日后甭想更一步!

  内阁制度发展至此,倒是唐代张九龄提出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相径庭。

  可以想象,自从这个“潜规则”逐步成为定例,朝廷中负责拟定朝政计的内阁成员部分都没有地方官经验。

  他们往往不知道怎处地方事务,也不知道地方百姓过的是什的日子,甚至几十年不出京师颁布,只需要从翰林院起步按部就班地顺利通过一次次考核,便能一步步往上升。

  事实上这也跟内阁一开始组建的原有关,朱元璋不希望朝廷里有说话比他还管用的丞相,便把丞相制度废除了。

  结果后来的皇帝又觉得没宰相不太方便,又拉了个班子凑几个负责干宰相的活,这些官阶低、没实权,就是负责提供建议,没有做决定的权利。

  所以内阁成员的挑选不看官阶,也不要求地方官经验,听话肯干活就行了。

  可发现到现在,内阁可就不再是只负责苦哈哈干活的了,首辅一定程度上已经拿回了一定的相权。

  于是这候可以看看朝堂之上可以左右天下决策的都是哪些——

  一方面是基本没出过宫门的皇帝。

  一方面是基本没出过京师的内阁。

  还有在中而隐身而专横的宦官。

  底下的想说点什、做点什,往往很难。

  明朝官场可是一个连言官都经常下诏狱,要内阁成员各种想办法去捞的地狱级难度副本。

  哪怕皇帝要点面子不明令把你砍了,也可以让你没法活着走出诏狱。

  这就难怪出身翰林院的内阁成员们互帮互助,只引荐自家内阁,保证以后可以团结一致保护自己。

  翰林院,阁老的老家!

  早前就提到过了,但凡翰林院成员亲属亡故,都要携重金去求阁老们写墓志铭的。可见翰林系官员亲如一家!

  哥儿没想到自己还可以去国家图书馆蹭书看。

  王华他们平就是在翰林院编书的,偶尔还要负责完成古籍的还原和修复,干的都是和书有关的活儿。

  哥儿道:“那我什候可以去?”问完他又补充了一句,“我每天早上可以晚点去吗?不跟您一起出发!”

  王华乐了,明知故问道:“为什不跟我一起出发?”

  哥儿眼珠子直转,很快

  请收藏:https://m.lsd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