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段二九 天道在何处_奉天承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着千百年的文化,古往之事不必细述,从明朝起,朱元璋攻克集庆,便是现在的京城南京。

  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后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陪都。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洪武十六年,京师城垣完工。南京是在元代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旧城区、皇宫区、驻军区。后两者是明初的扩展。环绕这三区修筑了长达近七十里的砖石城墙,即今南京明城墙。是为世界第一大城垣。

  南京城墙墙基用条石铺砌,墙身用大型城砖垒砌两侧外壁,中实杂土,所用之砖由沿长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个县烧制后运抵南京使用,每块砖上都印有监制官员、窑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质量责任制之严格可以想见。城墙沿线共辟十三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

  后来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陪都。成祖时,又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

  赵谦等到达南京的时候,已近端午,韩佐信邹维涟等心腹大员护送赵谦家人,从杭州到达南京,放弃杭州为中心,入驻南京。

  朱徽娖住进了南京紫禁城,赵谦住在紫禁城端门和承天门外的广场西侧五军都督府,改名为军机处,仿照后来的清制,目的是架空内阁。

  赵谦进入南京之初,就开始埋下**伏笔,以免以后内阁再现党争,在战争期间,党争是徒劳内耗。

  南京紫禁城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

  新宫东西宽七百九十米,南北长七百五十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干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洪武元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洪武八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设了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了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

  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以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承天门,金水桥,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洪武门.广场东侧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

  请收藏:https://m.lsd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