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27章 遗老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豪强们商议出一个计划,发动所有山东士绅豪强商贾,一起募捐一大笔银子捐献给朝廷。

  山东这些年遭受大难,许多士绅也因此家道中落甚至有破产的,如果仅是让各家补缴十年的,但还有许多百姓补不上,有些士绅也补不上了。

  所以他们打算来个募捐,效忠朝廷。

  虽然皇帝早下了旨,说山东河南等都免除过去的欠缴,今年的地丁也不用交。

  但这些士绅们坐一起商议了下,觉得皇帝现在山东又是在修黄河堤,又是救济灾民的,还在用兵打仗,处处都需要钱粮。

  仅是那黄河如今夺清河入海,这堤要修成,起码得几百万上千万两银子才行。

  当然,皇帝不追究山东士绅家族投过顺,又降了清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深受感动。不管是接受了鞑子的官职,还是去考了鞑子的科举中了举人进士,大明都不追究。

  原大明官员可以到东京吏部去报到登记,考核铨选然后可侯职,量才录用。

  以前在大明获得功名的,也不特旨保留,也可以继续参与大明科举。

  至于说清理田地,把没上报的垦荒田,滩地,或是寄名田,侵占田等清退,这也属于正常合理。

  经过济南一战后。

  其实不仅是在乡隐居务农的王象晋清楚大明中兴了,其它人也一样清楚,大明中兴无可阻挡,鞑子必然跟顺贼一样守不住北京坐不稳天下的。

  所以现在必须得贡献一份力。

  所以他们决定山东士绅豪强联合起来,搞募捐,有钱的就多捐,没钱的就少捐。

  大明初,核天下土田,山东纳税地数额为七十二万四千多顷,约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每年夏征小麦八十五万五千多石,实征粟米一百九十九万五千多石。

  到了明中晚期,山东的税赋经济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唐宋时的水平。

  事实上,到万历末时,山东实际的耕地面积早就比国初增加了许多,若是把官田、民田、军屯田、垦荒未报田等通通清量登记,大概有可能已经有一亿亩了,人口约有一千多万。

  人均占有耕地不到十亩,上田亩产约两石,中田一石半左右,下田只有一石,双种双收比例不大,大概能折算到两年三季,平均亩产一石半。

  总的来说,山东虽然也有许多丘陵山地,但仍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

  一亿亩地,平均亩产一石半,意味着一年总粮食收成一亿五千万石左右,而山东一千万人口算,按比较低的口粮,平均每口月粮三斗,一年三石六,一千万人一年需三千六百万石。

  不过实际上,一月三斗粮是不够的,缺乏副食油水,主粮消耗较多,壮劳力一月五六斗,综合老人孩子,一人一年要四石多。

  而实际上万历年间,大明人口达到峰值,所以可能远不止一千万,当时明朝人口推算

  请收藏:https://m.lsd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