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5章坐下来谈一谈_锦衣卫一刀开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响应。

  赵凤青说四皇子未来潜力无限,这还真不是夸夸其谈。

  在他的奔走宣传下,四皇子在文界年轻学子的眼中,就如同太炎皇朝的救星。

  将来年轻学子通过科举进入朝廷,马上就会谁也不知道的情况下,结成四皇子的一党。

  这尚且是学界,在太炎皇朝更重要的武者一界中,四皇子有没有派人笼络?

  这个问题林无度不知道答案。

  如果把太炎的人才比喻成一个杯子,太子和严党已经将杯身收入囊中,四皇子却在慢慢侵蚀杯底。

  杯底现在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是太炎的根本,将来随时都有使太炎倾覆的可能。

  然而太子太过傲慢,根本看不起这些杯底。就算知道四皇子的举动,也不屑于阻止。

  "赵兄!寅兄!"

  从外面又走进一个矮小的文人,穿着一身白衫。长着一张国字脸,面貌很是朴实。

  赵凤青介绍说:"这是李涤民,过去也是翰林院侍讲。现在升官外迁,已经在扬州府下的一个县当了县令了。"

  翰林院的职务只看才学知识,不需要通过科举出身。

  而县令这种实权官,是要科举榜上有名才能当的。

  这个外表朴实的李涤民,科举连试不中。最后通过进献文章,在翰林院当了一个侍讲。

  没考上科举,也不怪他没才能。太炎的科举一年两榜,总共也就录取不到千人。

  全国数百万举子参加,可谓千军万马闯独木桥。

  李涤民进了翰林院之后如鱼得水,反倒赢得了不少大官的青睐。

  他也借此能够转出翰林院,到扬州当了一个县令。表面上从京官变成地方官似乎不值,然而县令的权力和前途都是超过翰林院侍讲的。

  赵凤青开玩笑说:"涤民现在当了一方百姓父母,也有些一些官威了。"

  李涤民严肃说:"我当了县令,自然不能跟过去翰林院时相提并论。"

  他看到林无度,又小心翼翼问:"请问这是何人,官居何职?"

  林无度淡淡回道:"军中一个小吏。"

  赵凤青看林无度不愿显露身份,也就没有说话。

  李涤民信以为真,说:"既然只是小吏,那在这里说话就要小心了。虽然文人聚会,一向不分尊卑高下。

  但来到这里的人物,那可都是大人。你可别胡言乱语,乱了分寸。"

  林无度觉得李涤民是个弱智,没有理会他。

  李涤民说:"我先去解个手。"

  赵凤青借着这个功夫,对林无度说:"你别见怪,李涤民这个人就是死正直。但他做事顽固,擅长干呆活、打呆仗,也得过不少人欣赏。"

  寅将军摇了摇头,看样子他很不喜欢这个李涤民,不过也说不出口。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走进来。

  他身形高瘦,面色冷峻,身上带着一股邪气。林无度隐隐感觉到此人不但是文士,似乎还有武者境界。

  赵凤青介绍说:"这是黄德冰,他写的《醒民录》,也是一本奇书。"

  这个叫黄德冰的人,写《醒民录》,里面多是勤劳致富的故事。虽然看似无趣,但实际上可读性也很强。

  请收藏:https://m.lsd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